回到家了! (ACC 德国志工 Beatrix 心得分享)

经过了11个礼拜在纳米比亚其中10周于ACC 纳米比亚关懐中心停留, 现在我已回返德国位于乌伯塔(Wuppertal)的家.

11周纳米比亚: 带着愿望希望能够提供协助, 同时寻找新的体验, 我启程上路.

10 周在关怀中心: 每天与同事及小朋友们共同用餐, 一起工作和生活,回到家突然间一个人,真是很难的调适。和身边的人接触其实距离不远,然而在这里身旁距离最近的却总是来自另一个文化: 有来自纳米比亚不同部落族群或者是亚洲国家如台湾, 香港, 中国, 马来西亚. 就在我即将离开德国出发前, 我想着前往纳米比亚在一个台湾组织工作对我而言会是如何: 也就是我会身处在一个没有自己国家文化的团体中,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着实令我有些担忧.

然而从抵达时各方的热情欢迎, 以及同事们大家友善的对待, 原有的恐惧很快就消散. 这也使得我很快地能够进入状况, 不再紧张忧虑或是想家. 当然, 接下来之后的几天与几周并非那么的容易: 语言上的障碍, 种种文化上以及个人的差异, 都有可能造成彼此间的误解. 然而一个我从来没有过的全新体验形式就是: 为了能够找到改善情况的方法,大家都能够接受新的观点和意见, 并且勇于尝试;让我感动的是,大伙儿不会顾及颜面,能彼此倾听及一起讨论, 在深思熟虑之后付诸行动. 这种意愿不仅是可从来自于国外员工的身上见到,就连当地的也是如此, 这使得大家能够结合在一起.

尽管如此, 还是难以避免误解会发生。我想这也是正常的. 当大家来自同一个城市一起工作会发生, 更何况是人们来自于不同的洲际和说不同的语言. 重要的是, 能够针对误解说清楚, 不要让它扩大, 造成没有必要的问题. 在这里工作量很大,有来自国外的员工离乡背井和家人来到这里,他们为何不选择简单的路走生活在自己国家里,宁愿在纳米比亚一周工作6到7天,每天工作时数很高。当我问及原因为何,答案就是为了行善,来帮助这群孩子们。

说到同当地的员工:他们辛勤工作而且工时长, 在炙热的阳光㡳下他们穿着厚衣服在外面做劳务以免晒伤, 或是在热烘烘的厨房?煮饭, 还有陪伴院童当保姆或老师. 大家尽自己的心力, 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个安全且舒适的生活环境. 藉由工作领薪水,当地员工可以养活自己的家庭, 因此关懐中心不仅仅是照顾到院区内的院童, 而且也照顾到周遭的小孩.

不仅是国外来的员工,当地的也同样都一起为孩子尽最大心力,给他们一个未来。因为这群小孩们虽然年龄还小,却都有他们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 艰困的环境, 遭受家暴, 一贫如洗, 还有被遗弃的. 但是当我们在关懐中心看到孩子们迈步进入食堂, 在多功能厅玩耍, 和保姆们嬉戏和躲在怀里, 大家就知道所谓为何,因为他们争先恐后都要展现自己健康和自信的一面。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成人之间必须有良好和可行的沟通,毕竟他们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责任是起带头示范,互相和好的应对,跨越分际扛起责任并尊重和体谅对方。

担任义工的身份我当然是一个特例. 我不需为生活担忧而且我相较之下只在此作短暂停留. 但是在这里每天所见到的, 大家在此为了什么和为谁而工作, 就会给人一份丰富的满足感. 当然也是会有面临到困难的时刻: 必须做决定,有时是伤感的决定. 例如, 挑选院童的过程, 或者是选用当地员工. 并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机会进入院区,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雇用. 这时必须做抉择: 挑选最迫切需要被帮助的小孩, 而大人则是最适仼工作职务的人. 有时这样的抉择很难, 但是若不当机立断,就会徒浪费时间而无法进行更重要的工作。

在难题中寻求平衡点,纳米比亚关怀中心的同仁每天从各种不同的领域很有责任地进行每一项工作,挑战新的局面,我相信不论是在赖索托, 马拉威, 和史瓦济兰的几个中心肯定也都是如此.

我很荣幸而且感谢能够有这个机会,在一个短短的时间内可以随缘尽力付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