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了! (ACC 德國志工 Beatrix 心得分享)

經過了11個禮拜在納米比亞其中10週於ACC 納米比亞關懐中心停留, 現在我已回返德國位於烏伯塔(Wuppertal)的家.

11週納米比亞: 帶著願望希望能夠提供協助, 同時尋找新的體驗, 我啟程上路.

10 週在關懷中心: 每天與同事及小朋友們共同用餐, 一起工作和生活,回到家突然間一個人,真是很難的調適。和身邊的人接觸其實距離不遠,然而在這裡身旁距離最近的卻總是來自另一個文化: 有來自納米比亞不同部落族群或者是亞洲國家如 台灣, 香港, 中國, 馬來西亞. 就在我即將離開德國出發前, 我想著前往納米比亞在一個台灣組織工作對我而言會是如何: 也就是我會身處在一個沒有自己國家文化的團體中,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著實令我有些擔憂.

然而從抵達時各方的熱情歡迎, 以及同事們大家友善的對待, 原有的恐懼很快就消散. 這也使得我很快地能夠進入狀況, 不再緊張憂慮或是想家. 當然, 接下來之後的幾天與幾週並非那麽的容易: 語言上的障礙, 種種文化上以及個人的差異, 都有可能造成彼此間的誤解. 然而一個我從來沒有過的全新體驗形式就是: 為了能夠找到改善情況的方法,大家都能夠接受新的觀點和意見, 並且勇於嘗試;讓我感動的是,大夥兒不會顧及顏面,能彼此傾聽及一起討論, 在深思熟慮之後付諸行動. 這種意願不僅是可從來自於國外員工的身上見到,就連當地的也是如此, 這使得大家能夠結合在一起.

儘管如此, 還是難以避免誤解會發生。 我想這也是正常的. 當大家來自同一個城市一起工作會發生, 更何況是人們來自於不同的洲際和說不同的語言. 重要的是, 能夠針對誤解說清楚, 不要讓它擴大, 造成沒有必要的問題. 在這裡工作量很大,有來自國外的員工離鄉背井和家人來到這裡,他們為何不選擇簡單的路走生活在自己國家裡,寧願在納米比亞一週工作6到7天,每天工作時數很高。當我問及原因為何,答案就是為了行善,來幫助這群孩子們。

說到同當地的員工:他們辛勤工作而且工時長, 在炙熱的陽光㡳下他們穿著厚衣服在外面做勞務以免曬傷, 或是在熱烘烘的廚房?煮飯, 還有陪伴院童當保姆或老師. 大家盡自己的心力, 為小朋友們提供一個安全且舒適的生活環境. 藉由工作領薪水,當地員工可以養活自己的家庭, 因此關懐中心不僅僅是照顧到院區內的院童, 而且也照顧到周遭的小孩.

不僅是國外來的員工,當地的也同樣都一起為孩子盡最大心力,給他們一個未來。 因為這群小孩們雖然年齡還小,卻都有他們不為人知的一段故事: 艱困的環境, 遭受家暴, 一貧如洗, 還有被遺棄的. 但是當我們在關懐中心看到孩子們邁步進入食堂, 在多功能廳玩耍, 和保姆們嬉戲和躲在懷裡, 大家就知道所謂為何,因為他們爭先恐後都要展現自己健康和自信的一面。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成人之間必須有良好和可行的溝通,畢竟他們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責任是起帶頭示範,互相和好的應對,跨越分際扛起責任並尊重和體諒對方。

擔任義工的身份我當然是一個特例. 我不需為生活擔憂而且我相較之下只在此作短暫停留. 但是在這裡每天所見到的, 大家在此為了什麼和為誰而工作, 就會給人一份豐富的滿足感. 當然也是會有面臨到困難的時刻: 必須做決定,有時是傷感的決定. 例如, 挑選院童的過程, 或者是選用當地員工. 並不是所有的小孩都有機會進入院區, 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僱用. 這時必須做抉擇: 挑選最迫切需要被幫助的小孩, 而大人則是最適仼工作職務的人. 有時這樣的抉擇很難, 但是若不當機立斷,就會徒浪費時間而無法進行更重要的工作。

在難題中尋求平衡點,納米比亞關懷中心的同仁每天從各種不同的領域很有責任地進行每一項工作,挑戰新的局面,我相信不論是在賴索托, 馬拉威, 和史瓦濟蘭的幾個中心肯定也都是如此.

我很榮幸而且感謝能夠有這個機會,在一個短短的時間內可以隨緣盡力付出 !

↓